20090506雙溪8字山道探路 |
灣的東北角有一座山叫作牡丹山,又名武丹山,山形像哈巴狗,山勢平緩卻佈滿五節芒。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迎向海洋的牡丹山氣溫較低,時常起霧且雨多,峰頂長不了什麼遮蔭的大樹,盡長些讓人藏身其中又容易迷失方向的芒草。牡丹,不,在這兒是看不到這種花,倒是山之東北隅長了許多樹梅而喚作樹梅坪。
牡丹山的東側發源了一條溪叫作牡丹溪,和平林溪在雙溪匯集成雙溪,經由貢寮在福隆出海。山的西側也有一條河叫作基隆河,發源自菁桐附近的分水崙,原本向東流,流過了三紹嶺轉而向北,過了牡丹山,沒向北邊1公里半的深澳出海,也沒向西北邉9公里遠的基隆出海,反而向西方35公里遠的關渡與淡水河匯流出海。
牡丹山正巧位在臺灣西部麓山帶東北端,西部麓山帶範圍包括了臺灣西部的丘陵(像是內湖南港丘陵,叫人又愛又恨的風櫃嘴就位在其中,還有飛鳳山丘陵、竹南丘陵、斗六丘陵、嘉義丘陵、新化丘陵)、臺地(像是林口臺地、桃園臺地、竹東臺地、苗栗臺地、后里臺地、大肚臺地、新社臺地、八卦臺地、凍頂臺地、觸口臺地、恆春臺地)與阿里山山脈。主要為高度在兩千公尺以下的中級山、郊山、河階地。西以金山─新莊─三義─車籠埔─觸口斷層與西部沈積平原地帶為界,東以屈尺─荖濃溪─潮州斷層和雪山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等脊樑山脈分嶼。
西部麓山帶從兩百萬年前的蓬萊造山運動開始形成,將原本的沈積岩推擠成皺褶與逆衝斷層的覆瓦狀構造,可以從很多開挖面及山岩裸露處看到岩石形成扭曲的平行線,覆瓦地形的張裂陷落則形成了盆地,像是臺北盆地。
與同屬西部麓山帶不同的是牡丹山和週圍的基隆山、本山、燦光寮山、草山、南草山等基隆火山群都是岩漿侵入或噴發所形成的。形成岩石以安山岩、石英安山岩和碎屑岩為主。其中的石英安山岩所含的石英常因侵入礦化形成金銅礦床。這些礦化的金山使臺灣成為大航海時代的遠東金銀島。
預定騎車行程: 九份出發→員山子分洪道→侯硐火車站→瑞德宮→雙溪藍媽媽豆花→澳底黑白毛海鮮→鹽寮龍門自行車道→貢寮火車站→雙溪蔡記冰店→牡丹山不厭亭→九份結束 |
這回要騎的行程是以雙溪為中心的8字形山道,預計從九份開始,依8字的寫法騎到侯硐、雙溪、澳底、貢寮、雙溪,最後騎上最高點牡丹山中繼站,再騎回九份。不過,由於本篇探路報告是從台北出發,所以從台北騎到瑞芳後,是直接切入侯硐再照著雙溪8字山道的規畫路線來騎。
員山子分洪道讓水返腳不再作大水
延著基隆河往上溯,從台北到汐止、基隆騎的是台5線。到了八堵轉入往瑞芳的台2丁線。過了瑞芳再轉往九份的102縣道。一路上幾乎都是跟著基隆河及鐵路騎,可以想見這是一段非常平緩的路徑。到了北37鄉道路口右轉進入侯牡公路,經過一開始的迴轉彎,遠遠的就看到了員山子分洪道的水道入口。水道入口一側是小小的矮堤,另一側則是深不見底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的出口不是正北方2公里不到停泊船隻的深澳灣,而是東北北方基隆山另一側的海濱。基隆河上游的河水到此會遇到水閘門,若閘門限制了原來水路的流通,河水將會越過矮堤直奔東海。也因此水利工程解除了汐止以降至台北圓山的水患,和二重疏洪道、石門水庫一起捍衛台北盆地,不受洪害侵擾。
滄桑的產煤小鎮──侯硐
繼續前騎,過了候硐國小和跨越大粗坑溪的九芎橋即可在接下來的叉路口右轉進入侯硐小鎮。通過挨家挨戶的小小馬路再右轉過介壽橋便是台鐵候硐站。這個古意的火車站比想象中大了許多,倒不是車站比較大,而是軌道多了許多,像似一個重要的轉運站。火車站對面是瑞三礦業公司選煤廠的遺蹟。瑞三礦業成立於1934年,在全盛時期,侯硐煤是臺灣品質最好,產量最大的黑金,一直到1990年才因成本不敷所得而結束營運。
原本因鄰近山壁上的洞穴有猴子出沒而稱作猴洞仔的侯硐,原本的火車站叫作猴洞車站,一直到1962年愚人節才改侯硐為名。在侯硐可以看到大火車站、大礦場、大運煤橋,而這些卻和不因時代變遷,而仍維持著質樸小小的鎮區有著明顯的落差。幾經風華散盡去,今日的侯硐正逐漸轉變成「多桑」們(父樣;とゝさん;日語父親之意)懷舊之旅的「戀戀風塵」觀光小鎮。或許有一天,侯硐的寧靜將會不再。
猴子走的路
前行到復興橋騎回來,經過運煤橋的另一側,可以用較高的觀點俯視整個小鎮。運煤橋和選煤場一樣設置了玻璃牆,之後應該是作為導覽的動線之一。回到小鎮入口右轉回侯牡公路,這段路真不是開玩笑的。一見面就是12%的超陡坡,接下來便是16%的超超陡坡,後續還有好幾段的12%超陡坡,之間是6到8的陡坡,果然是猴子走的路。幸好長度不長,後半段也不那麼的陡,不用花太久時間可以騎上高點也瑞芳與雙溪分界的瑞德宮。小小的瑞德宮還有設置流動廁所,可惜的是缺乏水。
有辛苦的上坡就有暢快的下坡,雙溪段的候牡公路不僅路況好,而且兩側路旁也有美麗的植栽。不消多久便可下滑至牡丹接上瑞雙公路,同時又和上坡前say goodbye的鐵路又再見面了。延著牡丹溪、鐵路繼續下滑到雙溪。兩側盡是青山綠水與田園,就像是遺世獨立的桃花源。
雙溪藍媽媽手工豆花
來到了這兒,先來品嘗一下點心,上午就吃個藍媽媽豆花補充一下消耗掉的體力。藍媽媽豆花(台北縣雙溪鄉太平路2號)是一大清早天還沒亮就開始製作當天的食材,我吃的時候還有添加仙草、花生仁,便宜料多,而且還加上冰涼的剉冰,還蠻好吃的不會太過甜膩。
再來會經過台鐵雙溪站,延著102甲縣道雙澳公路騎向澳底。這段路是段緩坡,可以輕鬆騎乘,道路的兩側大多是青翠的竹林。可能是竹林多吧!途中的一座橋真的叫作竹林橋。高點前彎道的竹林前有座紅磚屋相當吸引人的目光。過了高點也就是觀日峰,雙溪與貢寮的分界,美好的路況變得稍差些。看來雙溪鄉蠻注重道路品質和路邊植栽,鄰近的鄉鎮差了一些。
澳底黑白毛海產店
預計中午在上回環大台北180K的中餐點黑白毛海產店(台北縣貢寮鄉仁和路51號),從雙澳公路正好可以抵達店後面寬大的停車場進入,不用像上回從窄小店正面鑽進去。不過,因為我九點從台北出發,中午衹騎到雙溪,所以吃的是豆花,而且先前也吃過了,就沒試吃了。印象中這是一家超熱鬧的小吃店。
鹽寮龍門自行車道
到了雙澳公路口右轉進入台2 線,會經過核四廠工地,同時也可以到路對面的鹽寮海水浴場。這個地方未設置紅綠燈,而且車輛往來極快,通過馬路要很小心。鹽寮是日領時期一開始日軍登陸的地方。與鄰近的岩石灣澳不同,這一帶一直到福隆都是淨白的沙灘。原來衹是個海水浴場,現在延著海岸設置了咖啡館還有自行車道可以通往福隆。正巧現在這個月是當地的單車節活動。雖然鄰近海灘,但路況良好沒有積沙的情形。自行車分成二條,一條臨海,兩側多是林投,一條投林,兩側盡是木麻黃。單車節規畫由北向南是騎林中路。不過,這是遊客多的週末才有這個必要吧!我呢!當然是騎濱海線欣賞福隆沙嘴風情囉!
約騎了兩公里可到跨越雙溪的龍門吊橋,牽車通過吊橋再往前騎是龍門露營區。露營區規畫得很好,營地有水有電還有人整理環境,星期三的大白天除了往來的單車客外,倒不見任何營帳搭起來。從露營區出來左轉可到福隆。以福隆為出發點的單車逍遙遊,北可騎至鹽寮,南可通過草嶺隧道到達石城,或許帶著登山車還可以從大里騎到草嶺埡口再從虎字碑牽車從草嶺古道下來。不過,這樣的想法留待日後實現就好了。今天,還是乖乖的右轉北騎,通過台2乙及102縣道共線的路口也不轉入,繼續下滑通過橫跨雙溪的穗龍大橋,在橋的另一端左轉進入北40鄉道貢龍道路。
草嶺古道的起點──貢寮
延著貢龍道路慢騎,這條路雖窄,卻少有人車通過。不多時,可以騎到和牡丹、雙溪一樣小的貢寮火車站。小小的車站出口卻明白標示往草嶺古道的地圖與路程,這裡應該是假日登山客時常聚集的地方。接下來往前騎,一樣是延著溪流和鐵路騎到雙溪,不一樣的卻是和早上完全相反的方向,現在可是上溯喔!過了一個轉彎,出現了驚人的路標──「魚行村」。不會吧!這條通往雙溪的魚形道路竟是魚才能走的路嗎?好吧!且待我慢慢在低空游過去吧!
雙溪蔡記冰店
這一帶的地名真是好玩,有猴子住的山洞,有吃貢丸的龍還有魚會走路的村莊。騎著騎著,遠遠的看見鐵路要過山洞了。等等,這不就表示要翻個小山!果不其然,通過魚行村馬上就來個久違的小陡坡。順著小陡坡滑下來又回到了早上的雙溪。映入眼簾的是三忠廟(台北縣雙溪鄉共和村長安街15號),這座廟宇是全臺唯一奉祭南未三忠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的寺廟。最早建於1781年,目前已經是超過兩百年的小鎮信仰中心。兩層樓的廟宇中應該有文天祥的正氣歌蕩氣迴腸吧!
炙熱的下午來到雙溪當然要吃個冰消消暑。三忠宮一旁的路口便是雙溪市場,正巧有一家蔡記冰店(台北縣雙溪鄉雙溪村太平路50號1樓甲5攤位)。去年從汐平公路到宜蘭有吃過,平價又堆得高高的黑糖剉冰真是讓人記憶猶新呀!黑糖剉冰真是夏季最棒的單車補給品,還可以添加許多料。不喜歡吃冰也有供應飲料。不過,千萬可別學我感冒還硬是要品嘗一下,這下子感冒病毒又會在我這個病體上待上好一陣子了。
迷你清境路
補給完自然得再上路了。延著102縣道瑞雙公路騎到九份。今天騎的路幾乎都和動物離不開關係,終於有一條毫無瓜葛的路出現了!你說山形遠遠望過去看起來像駱駝。咳!咳!我說沒有關係就沒有關係。算了,聽說最上面的牡丹山看起來像哈巴狗,就當作今天是來雙溪動物園吧!騎著和上午到雙溪相反的路徑,到了牡丹叉路口騎向右方看起來比較不陡的瑞雙公路。當然這條路沒猴子走的路陡,但也不簡單,隨隨便便就是8%的陡坡。
路雖陡,兩側山明,谷地水秀,遠處有五月桐花在樹端灑雪,近處有大花咸豐草(鬼針草)在路旁鋪上白色地毯。一樣的白色,就昆蟲而言可能不同的色彩。一隻又一隻的蝴蝶右飛而左降,感覺蝴蝶還是多,但沒有之前來的五月天那麼的多。一陣噪音起,兩輛汽車競逐而過。我明白了,或許有人將這裡當作賽車山道,也或許因此影響了生態。隨著爬昇愈來愈高,我突然覺得好像騎在清境到武嶺的路上,山勢的起伏,路感都是那麼的像,衹差沒有針葉樹和低壓稀氧的氣候環境。
騎到最高點是牡丹山的中繼站,路旁還有個「不厭亭」,從這裡向西北望過去是深澳灣、八斗子、和平島、基隆嶼。正北方是基隆山。東北方是牡丹山,南方則是三貂嶺山及騎上來的瑞雙公路。在這裡望回來的路真的有點像在武嶺回望。
不復從前的金礦山──金瓜石
北側的下方是大粗坑溪,也就是傳說中哆囉滿河(Danau River,原住民口中的黃金河)。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因殖民而增加國土外,更佔有許多金礦而一舉成為富國。一時間,歐洲人趨金若騖。荷蘭人在中國沿海及澎湖調查發現臺灣原住民會以小粒金交易物品證實臺灣產金。1624年荷蘭人佔領臺灣並展開了探金活動。1636年首先在恆春河床發現砂金,年底更發現卑南族原住民擁有黃金。調查後發現這些黃金是和北方異族交易所得。繼續從大員向北找尋原住民口中的哆囉滿河。曾經鎖定阿美族水連社的立霧溪、噶瑪蘭族的領地甚至達悟族的紅頭嶼。在荷領時期38年間,由於真正產金的凱達格蘭族原住民始絡未透露黃金真正來源,並誤導荷蘭人至東部尋找,使得哆囉滿河一直是個夢。在荷蘭人離開臺灣後,不衹是黃金河,而是整個黃金山出現了,就是今天的九份、金瓜石、牡丹山山區。
1890年清領時期劉銘傳在臺灣推動建設台北到基隆的鐵路。建築工人在架設八堵車站的七堵橋(大華橋)時發現河床中有閃亮的金砂。因此開始聚集了大批淘金客延著基隆河淘洗砂金。官方於1893年成立金砂局抽取釐金並稽查管理。1893年在金瓜石本山發現一整個金瓜形的金礦露頭,從而發現金礦脈,而且是金瓜石、九份、牡丹三座金山。其後並發現產有銅、銀、黃鐵礦。到了1930至40年代達到高峰成為亞洲金都與東南亞最大的銅礦選礦場。一直到1987年臺灣金屬礦業公司關閉為止才停止生產黃金。
散盡煙華風雲去,還復青山綠水來
瑞雙公路往北到九份的的延路在過去長期採礦下,山壁及地下有許多礦坑。土壤也因重金屬污染貧瘠而偏酸性。加上向陽坡地容易火災,以及面對東北季風的吹襲,因此即使已久未開採破壞,卻衹有五節芒一類的植物成為植被。到了秋季,這裡應該是一個可以欣賞黃金芒草瀑布的好地方吧!有一天,當人們遺忘了金山所在,或許原先生長在此的樹梅可以逐步收復失土,變回青鬱的樹海。
九份的第二波金礦──茶館、芋圓、黑糖糕
原本帶著黃金傳說的九份正和煤礦傳奇的侯硐一樣步入沒落的歷史,但是文化產業為九份帶來了第二波金礦。九份展望良好,人群來到「無言的山丘」待在懷舊的「悲情城市」中啜飲品茗,外加茶點。一邊欣賞著廣告中的美景,一邊來山中探險,尋找失去的歷史。九份復活了,芋圓、黑糖糕等各式點心及各種古玩各充斥在九份老街上。這裡有遺世的獨立,有過往的滄桑,有美味的名產,更有人們願意聚集談天說地的茶館。期待雙溪8字山道在九份的落幕後,也能擁有一段美好的歡樂時光。
相關閱讀:
- 活動公告:春雄,《[北部五月]與蝶共舞》,環島19T臺灣單車大鐵人,2009.4.2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