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ic languages中的Rukai漢譯為魯凱,指的是魯凱語或魯凱族。Rukai族對平地人自稱為Katsarisienc或Tsarisien(卡查里先、查里先、查利先、薩里森或澤里先族,意思是山地人)。相對於生活領域位在較低山區的Paiwan族,Rukai族自稱Ngudradrekai(高寒人),其中的Drekai後來轉音為Rukai,意思為高寒地。漢族則將Rukai和Paiwan合稱為傀儡番或下三番。
日領早期曾將Rukai和Paiwan區分成Tarisian、Supayawan兩族,後來又合併成Paiwan族,之下區分成Paiwan、Drekai、Sukarokaro三群。甚至後來連Puyuma(卑南族)也合併進來。直到日本人移川子之藏等人依據口傳神話與系譜的追溯,將Rukai與Paiwan兩族分立,並以Rukai一名取代Tsarisien的稱謂後,Rukai族的稱謂才大致定型。但Rukai族對內仍習慣以Ngudradrekai自稱。
曾被外人當作是同一族的Rukai與Paiwan兩族不僅生活領域相鄰,更有許多的共同之處,如身體體質、社會組織、百合花與百步蛇信仰。但是在語言、祭典、埋葬與繼承制度則不同。
Rukai族分成三大族群如下:
- Taromaku(達魯瑪克部落;東魯凱群;大南群):分布在利嘉溪(呂家溪)和大南溪合流的三角沖積扇,即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大南村)。為整個Rukai族的發源地。
- Rukai(西魯凱群;魯凱本群;隘寮群):分布北起大母母山,南至隘寮南溪,傳統獵場往東跨過霧頭山至台東縣境。主要為屏東縣霧台鄉。是本次義診拜訪的地區,包括Karamumudisaane(Kanamodisan;佳暮部落;佳暮村;標高450公尺)、Budai(Kavodathan、Wudai、Vutai;卡烏達丹、上霧台、霧台部落;霧台村;標高850公尺)、Kinulane(吉露、去霧、去露或去怒部落;吉露村;標高1,150公尺)、Adiri(Adili、Adel;阿滴哩部落、阿禮部落;阿禮村;標高1,250公尺)。我曾去義診過還有Daramakau(Labuane、Laibuan、Rabuan;達拉馬考部落、東川巷部落、大武部落;大武村)。此族群的發源地為Kochapongane(Kucapungane、Kuchapogan;古查布安部落;好茶村)。
- 下三社群(濁口群):分布在高雄縣茂林鄉中的荖濃溪支流濁口溪流域。有Taruladrekane(Torlukan;茂林部落)、Punugu(Oponoho;萬山部落)、Kindavane(Kungadavan;多納部落)三個各別獨立的部落。位置相對於位在高雄縣三民、桃源鄉的鄒族上四社以南被日本人稱為下三社。雖然文化特徵相同,但其語言難以和另外兩群溝通,且其地理位置並不在一般Rukai族認知的領域範圍內,因此以下三社或部落名自稱。
Rukai 傳說最著名的是巴冷(巴嫩)公主與蛇郎君的傳說故事以及傳說背後大鬼湖之戀黎慕阿莎的史實故事。另外有和雲豹相關的遷徒傳說。近代史上曾有霧台抗日事件。日領時期Taromaku出身的古家良保教師帶領族人從山田燒墾轉進水田稻作。演藝方面有參與我愛黑澀會及超級星光大道的Lehea'ne(梁文音;Rachel Liang),在星光2班專輯中主唱流浪記。在文藝方面有善長陶藝的麥承山、善長陶藝與刺繡的沙桂花、善長刺繡的羅美玉。Taromaku還有會演奏傳統樂器Bulalhi(雙管鼻笛)的樂師幾勞幾勞。
Rukai常用語彙如下:
- 稱謂:
- Nama:爸爸
- Naina:媽媽
- Nawmo:祖父
- Kaingo:祖母
- Taka:哥姊
- Agi:弟妹
- 招呼語:
- Mwadringa dringay so:你好
- Maelranenga:謝謝
- Mwanga modringadringay:再見
- 其他:
- Cekelre:部落
- 'Alakwa:會所
- Dane:家屋
- Legelege:山
- Angato:樹
- Drakeralre:河
- Cane:田
- Abay:粿
- Likolau:雲豹(我們要去的西魯凱族自認為是雲豹的傳人。)
- Adisi:熊鷹
- 稱讚語:
- Mathariri:真漂亮!
- Mwadringay:真好吃!
水簾幕
在 Davalan待了月黑(根本看不到)風高(狂風哮鳴)雨更大(果真是豪雨)的一晚後發現無法用手機對外通連,連當地的公共電話都無法撥通。幸好沒有發生淹水、土石流等天然災害。我們便在大母母山下,口社溪上的雲霧中吃了在風雨中入山義診的第一份早餐。在此要特別感謝提早起床為大家準備早餐的廚房義工。
再次出發到下一個部落時,風雨已經變小,不影響行車安全。義診車隊延著來時的山路返回入山檢查哨(招牌是山友服務站)附近的叉路口,轉入台24線向東行。這一段路是順著隘寮北溪而上,不過路卻是下坡,離河谷愈來愈近。沒多久可以看到另一個雨後奇景。路邊大片的山壁,此時正穿著一件國王的水幕衣。很難想像平常光禿禿的陡峭岩面,雨後卻是水的溜滑梯。
在靠近河谷眼見就要過橋到對岸的Kurhengre(谷川部落;伊拉部落)前,車隊轉入另一個上坡山路。可以看到對岸的 Kurhengre在岸邊有作一條谷川鬼潭賞魚步道,步道上還搭建了一座吸引人的紅色拱橋。不過,此時的河谷卻滿是濁黃滾滾的河水。但是隘寮北溪的溪谷真的是很美麗,我們一路拍個不停。
Karamumudisaane
車隊延著山路繞著德文山(1,246m)行進,沒多久這條在大多數電子地圖上沒有標示的路出現一座霧佳吊橋(德文吊橋)。這座橋跨越了隘寮北溪的支流到達彼岸,而車隊則開入更深遠的山谷走另一座橋接回吊橋的另一端。沒多久,過了一個髮夾灣,我們到了第二天第一個 cekelre──Karamumudisaane。雨當然還是一直下囉!
Karamumudisaane 分作新(西)佳暮和和對面山上的舊(東)佳暮,以往在舊佳暮義診,這回義診的地方卻是新佳暮。Rukai的cekelre因為位處陡坡的山上,會因為人口增加而分作兩處,像是Daramakau也是一樣的情形。在Karamumudisaane,有著展新水泥dane的新佳暮是由大多數是石板屋的舊佳暮分出來的。不過有趣的是,210年前Karamumudisaane的Rukai族最早落腳的地方是新佳暮,過了90年後分出來的是舊佳暮,後來由於舊佳暮土石鬆動,才又遷村至新佳暮,不過仍有族人不願搬遷,因此新舊佳暮都有人居住。想要一覽傳統石板屋就要到舊佳暮。
我們借用不會淋雨的'alakwa來義診。有好一陣子雨勢變得很大,連外面的柏油路面都有2至5公分的整片水幕流過。在這間'alakwa我發現有張貼屏東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97年度的招生海報。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課程,比如:語言課的排灣族語輕鬆開口說;歷史課的探索排灣;文學課的魯凱民謠文學、排灣族口傳文學賞析與寫作養成;料理課的大武山的原汁原味;音樂課的排灣古調教學與欣賞;農業課的排灣古調教與欣賞;還有許多工藝課如石板精緻工藝在生活中、手染與珠繡的組合、排灣族編與織的對話、原味木雕入門、巧手創意皮雕等等。上課地方遍布在屏東市以及原住民各部落。本學期4月27日開學的場地就在我們義診的同一場地。為了推廣課程也歡迎非原住民參與。
完成了上午的義診,我們在'alakwa內用餐。我獨自走到cekelre入口轉彎處的涼亭用餐,路上可以見到翻滾的隘寮北溪上有一座霧佳橋可以連通到對岸山上的Budai。橋旁有一條小支流匯入,這條小支流從舊佳暮旁流下來,在舊佳暮旁還形成一座在雲霧中若隱若現的瀑布。在涼亭還可以見另一側過來的山谷中的隘寮北溪支流匯入,在滾動的河水旁盡是被水雕琢過的巨石河岸。對面位在Kurhengre上方的田良井山和前一天在的Kulaluce東側的吐蛇流山一樣有許多細白涓秀的瀑布出現在Angato之間。我想這些在雨中出現的涓白瀑布在平日或許衹是枯槁無趣的山壁或崩岩吧!
Budai
正當我們收拾了器材準備往Kinulane辦理下午的義診時,卻傳來Kinulane因為參加婚禮,全cekelre的人都不在的消息。因此,我們打消了前去的計畫,逕行前往晚上的義診地點Adiri。
離開Karamumudisaane後,我們延著下坡路到達隘寮北溪的河谷,通過霧佳橋再延著連續髮夾彎的山路抵達更高的 Kabalelhathane(Kabalayan;神山部落;下霧台;卡巴樂喇丹社;霧台鄉公所所在地)接到台24線。再上到鄰近的Budai。難得的空檔,車隊在過了Budai停在路邊,我們來到藝術街參觀。藝術街路邊的矮牆上有一個個側面看起來是菱形的陶罐造型裝飾。幾乎所有的dane也都有獨樹一格的石板裝飾,包括了繪畫與石雕。有一個小烤肉攤正烤著肉。還遇到一位在dane門口的kaingo正在包裝用的硬塑膠帶編竹籃。
而Budai此時正熱鬧。有一對新人正在辦喜宴。Budai的廣場搭滿了棚子,幾乎全cekelre的人都參與盛會。而且有賓客一個接著一個唱著不同的祝福的歌曲與賓主同歡。我想應該是Budai和Karamumudisaane聯姻才有這樣盛況吧!
Adiri
接下來往Adiri的路上也有兩座水量豐盛的瀑布。在快到Kinulane前的路上正重作路基,整個爛泥巴的崎嶇路面讓高雄會合的小March車陷入而動彈不得。好不容易脫離泥沼,車隊又再度前進,經過Kinulane窄小的路口發現另一側的山壁正在施工。看來這面長約50公尺的山壁曾經整個崩落,施工的單位將擋土石籠一條條的推疊上去固定,看起來像是石梯田。
經過蜿蜒的山路,我們抵達 Adiri的阿禮國小舊址,提早實施原訂於晚上的義診。Adiri是中央山脈以西台24線的東端,也是最高的cekelre,再往東行還是有路,叫作霧台林道。相當於Setimor到Adiris長度的霧台林道東端可以到達知本主山(2,230m),有知本古道連通到知本,還有步道可以抵達Rukai的聖地Taidrengere(黛得勒娥勒湖、黛樂娥樂湖、小鬼湖;巴油池)。Taidrengere同時也是隘寮北溪的源頭。
Adiri高高的'alakwa搭有一個大型的鞦韆,許多義工覺得新鮮紛紛去盪看看。Rukai的盪鞦韆是豐年祭的重要活動,同時也是年輕男女情訂終身告知族人的一種方式。在儀式中,勇士和少女圍著鞦韆跳鞦韆舞,接著少女們輪流盪韆再由心儀的勇士抱下來。
困在山上
Adiri由於位置非常偏遠加上地勢高,手機往往無法聯通,尤其冬天一到往往會冷到攝氏0度。即使現在平地的屏東平原酷熱無比,在此依舊清涼爽朗。由於連日豪雨,隔天一早下山時,我們卻得知通往最後一站Magajejia的道路中斷,於是打算直接返回台北。就在8點25分,沒想到在接近Budai路旁的台24線43公里處的瀑布前,遇到了山崩造成的道路中斷。這下不止到不了Magajejia,連義診車隊要下山也受阻。
眼見天氣已經轉晴我們卻受困在山上無處可去。Budai就在眼前,此時卻變得遙不可及。身兼總務的美桂連絡好心的Adiri村長求助,Adiri村長幫我們連絡屏東縣工務局但工務局還沒上班。在唧唧的蟬鳴聲下,我們也衹能望路興嘆。9點25分左右,一輛藍色的小發財車從Budai開過來了,原來是工務局的人過來估算要處理的土方石塊有多少,並估計要到中午才能清除完畢而通車。
Kinulane
由於等待清運要花上許多時間,我們便退而轉往前一日因參加喜宴而舉村不在的Kinulane去義診。路竹會第一次到這個cekelre辦理義診。整個Kinulane座落在井步山(阿猴富士山;2,066m)北側的陡坡上。我們在cekelre中間的大榕樹下義診。這棵榕樹的基部和石板合為一體形成一個方形的石桌面,週圍又用石板砌牆並在牆的內側砌成ㄇ字形的石椅。村長非常歡迎我們過來義診,還找來翻譯協助我們溝通。
一旁還有人趁著出太陽將採收的花生鋪開來曝曬,雖然不是很好的上品,但後來全被熱心的義工們收購了。將近中午有輛載滿收割的小米開了過來,馬上聚集了許多人將一束束的小米接力送進一戶dane中。原來一個月後還要辦豐年祭,各戶人家趕忙把採收的小米用不同堆疊方式堆起來要作競賽。堆好的小米佔了dane很大的空間。在這間 dane的客廳我還發現牆上掛了許多穿著傳統服飾的照片,連婚紗照是盛裝拍攝。電視櫃上擺的不是洋酒而是各種華麗的Rukai羽帽。
有位好客的原住民還請我們吃炒蝸牛肉和一種叫作avai的小米糕。Avai用葉子包起來,小米糕裡面包的是山豬肥肉和花生。兩種料理都是很特別的原汁原味。不過,我對陌生的食物實在是不敢嘗試。
完成義診之後,我們便下山了。不過,就在下到Budai時,我搭乘的車卻沒有油了。這輛車隊編號379的四輪傳動箱型車是車隊義工蕭超強大哥連同妻子劉玉雲大姊開來支援義診活動,除了我之外還載了三位護士大姊。在連開了三天的山路後卻沒油下山。對車輛維修頗有專精的王棟樑大哥立刻停下來協助,從王生治(魯班)的醫療器材貨車上的大油箱抽出油來放進筒子內,再注入379的車內。在一陣子即時熱誠的道路援助完成後,這回我們終於可以安心返家了!而且是從臺灣尾回到臺灣頭,當然回到家也是很晚了!
這回真是難得的雨中義診行,多的是平日難得一見的奇景。還差點被困在山上回不來。幸好最後順利完成義診的使命。
參考資料:
- 網站: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2006
- 網站: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2006
- 網站:屏東縣政府文化局,《屏東縣霧台鄉好茶部落-西魯凱好茶舊社之美》,2006.5.15
- 網站:《屏東縣原住民部落大學》,2006
- 新聞:郭靜慧、蘇福男、黃博郎、許敏溶,《雨大路坍 屏縣瑪家鄉民受困》,自由時報,2008.6.29
- 網頁:臺灣路竹醫療和平會,《『把健康送上山』系列義診活動第179次》,路竹會刊,第11期,2008.8
- 日誌:王一雄醫師,《路竹會義診行》,健康之路,2008.7.16
- 文章:邱仕杰醫檢師,《菜鳥義工上山記》,路竹會刊,第11期,2008.8
- 文章:趙益昇醫師,《非洲人看台灣義診: 富足社會的困境》,路竹會刊,第11期,2008.8
- 文章:謝宛燕老師,《下凡:我從屏東部落回來了....》,路竹會刊,第11期,2008.8
- 文章:蘇毓昌,《把愛心傳上山》,路竹會刊,第11期,2008.8
- 文章:洪楨苓藥師,《雨天的微笑》,路竹會刊,第11期,2008.8
留言列表